裁判是个高危行业
今天这篇来说说裁判。
在中国,古往今来,执法者都是被妖魔化的一个群体。足篮这两个大项目,因为群众基础大,关注度高,作为执法者的裁判更是被放到聚光灯下,躲不过这种宿命。在这我并不是想为裁判站台,也不为裁判辩白什么。事实证明,职业化这么多年,确实有裁判收黑钱,吹黑哨。足球扫赌打黑的案子,大伙也都看到了,在职业化程度更高,法制更健全的美国,NBA也会出多纳吉这样的黑哨。在全世界范围内,裁判问题不是个案,有利益的地方,就少不了背地里的肮脏交易。诱惑越大,黑幕出现概率也就越大。人是逐利的动物,天性使然。只是这个利,有的人理解是钱,有的人理解是名节。
对于裁判这个群体的真实画像,经常跑一线的记者也不是很清楚,他们听到的,看到的也都是冰山一角。如果哪个裁判收黑钱,吹黑哨的证据能被一线记者瞅见,那也是够低级的。所以,你要是问CBA目前这70位左右的裁判,谁是白,谁是黑,每个媒体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份名单,这种揣测,多数都是主观的。如果让我说,哪个裁判是昧着良心在吹哨,我一个人也不敢肯定。
裁判是不是魔鬼?没人说一定是,也没人说不是。但是在绝大多数球迷心中,就是。
正是这种在媒体、球迷和监管部门的多重关注之下,裁判成了高压,也是高危职业。
在这周的通气会上,篮协请来给到场媒体解读比赛争议判罚的裁判是著名的杨茂功,中国篮协裁委会副主任,国际级裁判。这位久经考验的老裁判,在面对媒体时,还是非常的紧张。一开场就自嘲说:“头一次在这种场合跟这么多媒体见面,非常的紧张。”作为赛场上执法者,一切比赛进程的最高裁决人,如果你问他们最怕什么,可能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:舆论和媒体。所以篮协有规定,裁判是不允许赛后接受采访的。实时上这不是中国篮球的特例,国际上也如此。这么做,自然是有一定的道理,但这种只堵不疏的做法,让裁判变的更加神秘,也给外界妖魔化裁判提供了土壤。
如此一来,裁判的名声变得越来越差,因为他们没有说话的空间。对于裁判来说,承受这些舆论的压力,成为了他们工作的一部分。
工作这些年,我只有过两次和裁判一对一的单独接触过。一次是在土耳其的世锦赛,当时有一位中国裁判被选调至FIBA,吹罚世锦赛比赛。小组赛期间,这位裁判没有执法任务,在场边看球,正好碰上。在国外,看到中国面孔就会分外的亲切,而且他看着也不像是记者。搭讪之后,才知道是一位国际级裁判。随后的几场比赛,我都跟着他一起看比赛,遇到一些判罚,会请教一些关于吹罚的问题,涨了不少姿势。不同职业,看比赛的角度也会不同,裁判的解读是基于本专业,媒体则是更多挖掘故事。当一个记者试着从裁判的角度去看一场比赛的时候,你会发现非常有意思,因为那会你更多的不是关注球员了,是关注裁判的工作,怎么走位,怎么吹罚,怎么解决纠纷。
加拿大28在一场高速运转的比赛中,想让裁判保持百分之百的正确率,那是不现实的,能把错误率降到5%以内,在重要的吹罚时,基本保证正确,这就能算是一个好裁判了。在中国,国际级裁判是稀缺资源,而且这些年以来国际级裁判一直在减少。2010年的时候,篮管中心注册裁判342名,国际级只有35名,这种比率是非常低的。而且这其中还有一部分裁判即将到了退休的年龄(国际裁判50岁退役),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篮球联赛国际裁判荒。这种裁判人数少,裁判群里年龄严重偏大的问题,在随后几年变的更严重。
在2015年的一份调查中显示,当季参加篮协裁判培训的裁判只有205人,而在这其中裁判平均年龄在39.7岁,30岁以下的年轻裁判只占比4.83%,30-38岁的占比34.8%,39-45岁占比48.2%。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,中国的篮球裁判老龄化严重,而根据国际裁判晋级规则,38岁以下的国家A级裁判才有资格通过考核晋升为国际裁判,但是彼时205人之中,38岁以下的国家A裁判只有7人。中国裁判青黄不接,严重缺乏高水平裁判的问题,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很好的改观。
这位能到世锦赛执法的裁判,当然是裁判中的佼佼者。能成为国际级裁判需要通过体能、临场吹罚测试,面试以及笔试。其中面试和笔试都是需要全程英语,笔试需要写英文文章,这些对于中国裁判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。在那份2015年的调查中,205名裁判里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的,只有25人,占比非常低。而且能成为国际裁判,英语四级是远远不够的。所以,能够闯过多层考核,最终站在国际赛场上,本身就是中国篮球的一笔财富,即使是这样,这位裁判并不愿意吹CBA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是非太多,压力太大,怕自己和家人承受不了。后来CBA的比赛,每次出现争议判罚时,我都少不了麻烦这位裁判,帮忙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解读。大多数时候,他都喜欢隐去其姓名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
第二次一对一接触裁判,是有一年的CBA联赛,我记得是江苏的一场比赛,因为裁判的判罚有争议,赛后出现了球迷闹事。当时我被篮协领导授意,单独采访当时的执法主裁,通过这种方式向公众解释当时的情况,平息舆论。采访的时候,这位裁判小心翼翼,生怕说错了哪句话,采访结束的时候还拜托我好好看看,别有什么不合适说的。万一哪句话措辞不合适了,又会引起新一轮的球迷舆论攻击。这种压力,是裁判吹罚的日常,但是日复一日的,有时候他们真的怕了。
说这两件事,不为别的,就是想让大伙了解一下裁判日常心理状态。当然了,也有一些久经考验的老油条裁判,他们就是靠这个赚外快,会脸不红心不跳,但大多数裁判还都是基于热爱干这份工作,打心底里,他们想好好吹,想隐身才球员身后,不想招人口水。但是,骂裁判,这是球迷的日常,承受这种指责和谩骂,是裁判的日常,这就是中国篮球联赛目前的大环境。有些判罚被骂,是因为球迷主观心态,屁股决定脑袋,有些则是因为不了解规则。
在深圳和上海队比赛最后那次乔龙升的吹罚,当时我写过一篇文章,细数了最后那次回看,裁判犯了哪些错。我的出发点是基于篮协的颁布的规则,想通过这篇文章,让篮协以后能严苛执行规则,保证现场执法环境。事实证明,两天之后的季后赛第三战,篮协确实也积极的改正了,在深圳和上海比赛中再次出现看录像环节时,就有现场安保围城人墙,保证裁判看录像不被干扰。同时赛前篮协也下发了通知,重申了记者和其他无关人员严禁进入场内,违者驱逐出场扣除证件。媒体的作用是引导舆论,推动联赛进步和改革。但是这篇文章还产生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后果,就是给当值裁判带来了不小的压力。
文章发出之后,一个有过裁判经验的朋友跟我说,这稿子会让球迷把攻击的矛头直指裁判。文章中提到的看录像不超过3分钟的规定,不符合现场实际情况,有的时候现场转播条件限制,3分钟可能连录像都放不出来,你让裁判如何判罚?至于现场看录像人员混乱的情况,那个时候裁判也是有心无力。规则是死的,但是实际情况是活的。球迷可不管那些,看到了这种稿子就会上去喷裁判,裁判赛后看到这种的评论,心里会有非常大的压力。这些情况可能会造成裁判的焦虑,失眠等等状况。
这位朋友跟我说的这些事情,我在写文章的时候确实没有考虑到。首先乔龙升最后的判罚,维持了记录台最初的2分,这是没有问题的。现场没有录像回放能够表明三分,那维持记录台的2分认定,是符合规则的。但是我提到的1、看录像超时 2、现场看录像人员混乱 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,规则就是规则,只是我在措辞上,没有站在裁判的角度上去考虑,确实有欠妥的地方。所以后来在篮协见到联赛办负责人张雄,也跟他提了这事,建议是不是根据现场转播状况,适当更改这类规则,给裁判更多的时间去看录像。张雄仍然觉得坚持三分钟是合理的,至于具体情况,再具体分析。

其实不管是媒体人还是球迷,每个人的一句话,一个评论,都是形成中国这个篮球大环境的一块砖,一片瓦。篮球大环境好与坏,都跟咱们的日常习惯有关。篮球裁判的多寡,专业技能的高低,直接决定了联赛的质量,甚至是整个中国篮球的水平。很多人不愿意当裁判,好的裁判不愿意吹CBA,都是被现在的中国篮球大环境吓坏了。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公务员,或者是老师,本职的工作本身也让让他们养妻活儿,去吹联赛,多数都是因为爱这一行。球迷谩骂,媒体偏激,这本身只会让篮球裁判队伍人数越来越少,质量越来越差。
在这次媒体通气会上,乔龙升老师在解读深圳和上海队最后争议判罚时,发自内心的说了一句话:“这场比赛我特别感谢深圳队的主教练,他说了一句和客观的话,他说‘裁判实在是太不容易了,太为难三个裁判了。’”。
身为当事人,而且还是输球一方的当事人,都能说出这样的话。那我们的球迷和媒体,为什么就不能呢?
球迷,媒体和裁判,都是这局游戏里的参与者,少了谁都不行。如果都能本着良心去做,这个游戏只会越来越好玩。